English

学术作品不应忽视索引

2000-11-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吴国盛 我有话说

编者按:本报11月1日21版发表了杨建邺先生《呼唤索引》一文,吸引了学术界、出版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有读者致电本报编辑部表示赞同,也有读者对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刊发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的文章,希望能进一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我国每年出版不少原创和翻译引进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但迄今未见有由国家相关机构制定的编辑体例和格式的强制性标准,多由各出版社、杂志社、编辑部甚至由编辑本人自行掌握,以致造成学术出版格式的极度混乱和失范。学术著作与文学虚构类著作、通俗实用性著作不同的是,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出版物中正统、精深、严谨的一面,因而学术著作的编辑要求有更高深的学问底子和编辑能力。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学术作品的编辑规范,学术作品的编辑工作就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品味和水准,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似乎什么人都可以编辑学术著作,根本没有好坏标准。这既不利于编辑队伍的自身建设和提高,也不利于学术界树立严谨的治学作风。在学术出版失范的情况下,不少非常劣质的学术著作得以问世,大量抄袭剽窃根本不注明出处者有之,信口开河无处可查者有之,乱删乱改外文原著者有之。重视“学术出版”特定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是“编辑学”非常迫切的课题。在学术著作的出版规范中,索引是非常重要、问题尤多的一个方面。

为什么需要索引?

我们经常见到外文书后面附有索引(index),有的还分为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甚至分得更细。索引的功能对读者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帮助他们全方法多角度的检索查考。索引还可以用做信息数据统计,对鉴别著作的相互引用率等特别有用。对于编辑而言,编制索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解决专业术语和人名的统一问题。

由于时代的发展过快,许多新的专业术语和人名的统一没有标准可循,这就需要临时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即至少需要在一本书中统一。为了有效的达到这个统一的目标,编制索引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有的时候,一个新的专业术语的译名不是特别通行,或者根本就是第一次出现,是译者自己新创的。按照通常的做法,是在该译名后面附上原文。但是,如果这个术语反复在书中出现就有点麻烦。如果每次出现都附上原文,显得累赘,如果不附上,有时又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我认为可以这样处理,即原文一律附在索引之中,这样既简明又有利于读者阅读。外国人名也有这个问题,通过索引可以一并解决。编索引一定要按照中文的汉语拼音顺序,否则起不到索检的作用。

编制索引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过去铅排的时代,需要等到正文最后校定之后再逐页对照编制。只有很少的出版社很少的书搞过索引。在对待翻译作品本身已有的索引问题上,只有象商务印书馆这样的少数出版社采用旁码方法,将原索引保留下来,多数出版社则为了怕麻烦把这些本来就有的索引索性删掉,显示了我们相当低的出版水平。或许是因为中国出版社都怕麻烦,或者是中国学者的著作本来就没有什么查考价值,几十年来我们对索引既不重视,也不熟悉。大慨是受这一出版观念的影响,号称把中国出版印刷业带进光与电时代的华光和北大方正排版软件,都缺乏索引编制功能。以致我们的出版硬件告别了铅排时代,而出版观念并没有什么大的长进。按说电脑技术完全可以解决索引编制问题,就象解决脚注难题(铅排时代排随文脚注也很麻烦)一样。国家出版部门应该敦促排版软件开发商开发索引编制功能。

翻译著作的索引应如何编制?

对于翻译著作,原书大都有索引,但那是为了原文种的读者方便而设立的,编制相应的中文索引,不是简单的翻译过来就行。需要重新按汉语拼音排序法对译过来之后的术语或人名进行排序,否则索引的功能就丧失了。举个例子,reductionism一词在文中被译成“还原论”。如果按照原文的索引简单的译出来,那么“还原论”这个词条就处在R打头的一组中,因为原文reductionism以r打头。但有些人并不知道“还原论”一词的原文是什么,因此,假若他想看看本书对“还原论”是什么看法,他就很难从索引中得到帮助。

除了索引的排序需重新做之外,还要补充一些新的原文本来没有的内容,但可以加上标记,申明这是译者后加的。需要补充的主要是一些国内尚没有完全认同的名词和人名翻译,这部分东西虽然没有被原作者纳入值得检索的范围之内,但对于译本却是必需的。

翻译书的索引并不是完全重新编的,还是以原索引为蓝本,以原书索引为基础,以原索引的宗旨为主要宗旨,即要把原索引力图向读者展现的那些关键词继续毫无遗漏的提供给读者。这里有一个索引的翻译转换问题。为了保证关键词继续以关键词出现,原文索引项中出现的第一个索引词(即关键词),译出来之后还必须出现在第一位。这样就要求:1、象biology,reductionismand这样的索引项,就不应译成“还原论与生物学”,而应译成“生物学,还原论与~”。2、象人名“Carson,Rachel”,就不应译成“蕾切尔·卡逊”,而应译成“卡逊,蕾切尔”。因为外文行文中常常只写姓,不写名,如果我们在索引中名在先,对那些并不事先知道其名的读者就无法检索。比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知道爱因斯坦的很多,而知道他名叫阿尔伯特的就不多。

如果原书只有主题索引,没有人名索引,则应单独编制一个人名索引,编这个索引可以起到统一人名译名的作用。有了人名(译名)索引,人名在正文中出现时,就不必附原文了。人名译名对照表,先中文译名,后原文,同样按汉语拼音排序。人名写法应先写姓,再写名,参照上述索引翻译办法。

索引中的页码过去都用原文页码(在译本中以旁码或文中码的方式出现),查检不是特别方便。最好要求编辑或译者花点功夫(其实也花不了多大功夫)用译本页码重新编,如果还是用旁码,那么特别为译本补加的术语译名和人名译名部分也得统一用原页码(旁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